2024/2/2
蟑螂( 学名蜚蠊) 是我国最为常见的城镇家居害虫,也是仓储、车船等的重要害虫之一,能机械性传播细菌、病毒、 霉菌等40多种病原微生物与多种寄生虫卵。当你正站在厨房里一扇敞开的冰箱门前,询问吃什么晚餐,而蟑螂从你脚边匆匆走过来,你砰地一声关上门,把鞋从脚上拉下来瞄准,但是蟑螂已经消失了,猜想你的内心都是“奔溃”的。
厨房里的蟑螂
而蟑螂也会被你的举动吓了一跳,也许它会去“通风报信”,因为当你在家庭里遇到一只蟑螂时,通常它不是孤单的,毕竟它作为“群居性”社会性生物,有自己的小伙伴们。
快乐“小伙伴”
蟑螂的杂食性是“众所周知”,“爱吃”的行为也就决定了它将遇到一生的“克星”胶饵,甚至会造成“家族”的灭顶之灾。胶饵也就成了蟑螂家族“又爱又恨”的美食,对于蟑螂家族而言,这是一种难以明说的“痛苦”。
“又爱又恨”胶饵
对的,作为对付蟑螂的“新式化学武器”,胶饵是伴随着人们环保理念与健康观念的日渐深入而进入市场,同时杀蟑胶饵由于效果好、定点释放、环境影响小,逐步赢得专业人士与普通民众的广泛认可,其在美国普遍应用已超过25年,我国也在2000 年以后逐步推广使用,如今成为对付蟑螂的“主力”。
胶饵究竟是“什么”,让蟑螂“恋恋不忘”。原来它是以各种有机或无机胶为基质,加入杀虫剂或其他有效成分和引诱剂、促食剂、防腐剂、防霉剂、保湿剂等辅助成分制成的一类毒饵,我国卫生登记杀蟑胶饵的种类多样,都具有审批合格、准许上市销售所需的“三证”,但不同胶饵在实际使用中的效果可能出现明显差异,即使在胶饵有效成分与含量一致的情况下,不同胶饵对蟑螂种群的整体控制效果也可能有显著差异。简单而言胶饵是由“引诱物质”和“毒药”组成,将蟑螂引诱过来吞下毒药,蟑螂就此一命“呜呼”,而且难以留“全尸”。
胶饵成功的关键是充分利用蟑螂具有群居的习性,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的施用,可在平面、立面、缝隙、洞口同时布药,采用隐蔽处多点投放,关键要创造一切条件,要让蟑螂发现胶饵,并且一定要吃下去
01
厨房
门框缝、碗橱、橱柜内角落、抽屉背面缝隙、冷藏柜、冰箱背后、台板、水池洗刷池底部、灶台底部、吧台内部、其他家用电器内部
02
宾馆客房
墙缝、墙壁、家具缝隙、衣柜、床板、办公桌、计算机、电器、电线槽等孔洞和缝隙内
03
居民住宅
墙角、地脚线缝隙、橱柜、更衣箱、抽斗、衣橱合页、木柜缝隙、写字台抽屉背面缝隙、暖气片区、水池、各种电器等
04
农贸市场
肉摊、水果摊、熟食店、日杂摊的台底边缝、垫板及摊内的橱柜、货架、墙角缝
05
卫生间
墙面缝隙、天花板夹缝、洗脸盆下面、抽水马桶背面等部位
06
列车
车厢内座席、卧席、茶几、车窗框、卧具柜、通过台、洗面间、厕所、乘务室、电茶炉、配电室(厢)、餐车后厨、前厅、储藏室等部位
07
轮船
各个舱室的门框缝、各种橱柜内角落、抽屉背面缝隙、办公桌、沙发、冷藏柜、冰箱背后、碗橱、台板、水池洗刷池底部、灶台底部、灶台四周及与外面相通缝隙、电闸开关、家用电器内部缝隙、电线槽等孔洞和缝隙内、食品仓库、仓库货物堆、货架、伙房杂物堆、锚链机、箱柜、雨棚等部位
08
飞机
食品箱、厕所、暖气管道、行李箱、货仓内电线槽等孔洞和缝隙内等部位
量少、点多和面广的原则,增加蟑螂取食机会。结合我国已报道的相关文献综合分析,如对于德国小蠊,作为基本适宜的使用剂量,每个点施放量为0.1~0.2 g,1~2 g/m2应该比较客观适宜;施药方法:从房间/厨房一侧开始,按照顺时针或者逆时针方向渐进覆盖到所有潜在施药区域。
以下表面不要施用胶饵:定期清理/清洗/蒸汽处理的地方;近期用其他杀虫剂处理过地方;温度超过50摄氏度的地方;灰尘、潮湿、油腻的表面。
大量现场防治研究表明,如应用胶饵长期连续控制一个区域的德国小蠊,首次应全方位饱和施药,胶饵首次施药后1周内,应对现场全面检查并补充被摄食完的胶饵,以后每月检查补充施用一次即可,后续防治将以监测为主,重点处理发现德国小蠊活动的区域,移去霉变,被杀虫剂、清洗剂污染、变质的胶饵;局部残存的德国小蠊应根据具体情况长期反复地施药,即能够达到长时间有效控制的目的。
适口性是蟑螂将来自嗅觉、味觉系统对食物信号经神经系统传递到脑部进行整合加工 处理后作出的行为反馈,最终在行为上体现为取食、 喜食或拒食。胶饵的适口性,仍然是影响药效的重要因素。在蟑螂种群中,就是有一小部分对于其它食物来者不拒,而对于胶饵中的促食剂避而远之。
在现实蟑螂防治过程中,环境中存在与胶饵具有竞争性的食物来源时,胶饵的适口性直接影响整体的控制效果,请一定将环境中吃的东西收收好; 蟑螂对胶饵中的促食剂如葡萄糖、果糖等产生行为抗性的现象,需要对成分进行调整;提高胶饵在自然条件下的长期保水性能、防腐性能,有助于提高胶饵的适口性。
胶饵作为毒饵中的一种,含有化学杀虫剂,是经昆虫胃黏膜吸收,由淋巴和血循环作用靶位致死。毒饵的用药量及药物含量、均匀度等因素容易控制,胃毒比触杀毒力高3~4倍以上,药饵主动引诱蟑螂觅食中毒死亡,不会发生复活现象,这样就使其种群不易产生抗药性,即使可能产生抗药性,也会延缓其产生抗性的周期 。目前有少量的研究发现,德国小蠊会对胶饵产生抗食性(行为抗性)和抗药性(生理抗性) 。关于蟑螂的行为抗性以后会具体介绍,而抗药性主要是指对部分化学成分产生了抗药性,这要积极关注当地蟑螂抗药性情况。
当遇到放置区域蟑螂对某种胶饵已有明显的行为拒避或生理上的抗药性时,应及时换用另一种成分的胶饵或另一种防治技术就能有效解决问题,逐步建立多种胶饵交替或联合应用的组合技术,来克服可能产生的行为拒避或生理上的抗药性。
胶饵一般在蟑螂低密度条件下使用,而在蟑螂密度高的情况下,也能取得较好的控制效果,但因其不能迅速降低蟑螂密度,可作为其他处理方法的补充,如可同喷洒、喷粉或者烟雾剂联合使用。所以胶饵是目前乃至将来一段时间杀灭蟑螂较理想的剂型,在应用技术上值得更深入研究和挖掘应用潜力。要巩固已取得的防治效果,必须做到:
药物到位,全方位立体投药,不留死角
药物长期保留,只要不清除即能长时间发挥药效,起到节省用药巩固效果的作用
首次饱和投药,以后每月检查1~2次,视药物消耗和密度情况适当补充药饵,即能达到长期有效的控制目的
定期进行毒饵药物的轮换,避免拒食或抗药性产生
如在德国小蠊密度高的场所,按照基本剂量施药,往往会造成短时间内大量德国小蠊将胶饵食完,密度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但达不到理想杀灭效果。因此建议在侵害严重的场所,可参考抗凝血灭鼠药物投放的原则,即 “吃多少补多少,吃完加倍补充”施用胶饵,这样才会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在使用胶饵防治德国小蠊过程中发现有抗性产生时,应摸清现场种群对杀虫剂抗性是行为抗性,还是对食物存在厌倦,有针对性地改良杀虫剂有效成分,加大引诱剂成分的配方研究,即能有效地将德国小蠊的危害控制在最低限度。
用好胶饵这个“武器”,延长这个“武器”的使用寿命,让蟑螂面对胶饵时,仍控制不住“自己”,大快朵颐,最终将是一种难以明说的“痛苦”。
本文转载自虫虫科学咖啡馆,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安徽安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15441号 免责声明